VPN系统中科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 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图书馆 搜索 联系我们 |English
首 页 概 况 人才队伍 成果与奖励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建与创新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主任致辞
领导集体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组织机构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中心风貌
千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高效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创新交叉团队
成果与获奖
党建与创新文化
学习园地
形象标识
科普动态
科普文章
科普活动通知
科普场馆
科学图片
科普文章
微信公众订阅号
空间科学基础知识
前沿扫描
各国空间政策
专家文章
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前沿扫描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黑洞“进食”发光完整过程
2015-12-03 | 【     】【打印】【关闭

来源:新华网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1126日说,他们在一个邻近星系的中心首次观测到黑洞“进食”一颗太阳大小的恒星,以及把“残渣”以近乎光速向外喷发的过程。

  负责研究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范费尔岑称,这不是第一次看到黑洞吞噬恒星,也不是第一次看到黑洞向外发光或者说喷流,“但这是我们第一次清楚地看到恒星被摧毁以及其后发射喷流的完整过程”。

  天文学家曾预测,当黑洞“进食”大量物质时,比如此次吞噬撕碎一颗恒星,就会有高速等离子喷流从黑洞边缘逃逸而出。范费尔岑说,他们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但他同时表示,此次喷流比以前见到的黑洞喷流能量小得多,可能只相当于太阳向外喷发1000万余年的能量。此次黑洞喷流这么“暗淡”,其原因“现在还是一个谜”。

  由美国、荷兰、英国和澳大利亚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还推测,所有的黑洞在吞食恒星的时候可能都会向外发射喷流,但此次之所以“逮”个现行是因为这颗编号为ASAS-SN-14li的恒星距离地球比较近,且他们反应迅速。

  据该小组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介绍,这颗不幸的恒星距我们3亿光年,而此前“逮”到的恒星进食场景至少是此次的3倍远。他们利用地面射电望远镜进行了观测,其中第一次观测距黑洞“进食”画面被发现仅仅3周。

  范费尔岑说,包括他自己在内,以前也曾努力寻找黑洞“进食”后发射喷流的证据,但“总是晚了一步”,他们的新成果说明“这种新类型的喷流可能很常见”,“发现更多这些罕见事件也许能推进对黑洞发射这些壮观喷流过程的了解”。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一号(100190) 京ICP备0506120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