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通知通告

“心脏性猝死”相关知识宣传及答卷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0-10 | 【打印】【关闭】

  

  近些年来,“心脏性猝死”这一可怕的名词频频见诸报端。从青春少年到迟暮老人,从孱弱病体到运动健将,似乎都有可能在转瞬之间发生猝死,离我们而去.....大多数人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除了惊讶和叹息之外,往往感觉到无能为力。所以,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家庭美满,掌握一些心脏性猝死的相关知识还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到底心脏性猝死有多么可怕,我们普通老百姓面对猝死病人又该怎么做呢?

    一、什么是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一个沿用了数百年的名词,如今公认的定义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其中发病急骤、不可预料和自然死亡是诊断心脏性猝死的3个关键点。

    在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4/10万,考虑到13亿的人口基数,每年心脏性猝死的发病人数高达54.4万人,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在院外发生的心脏性猝死当中,80%发生于家中,15%发生于公共场所,40%发病时没有他人在场。在猝死人群中,发生在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的青少年猝死尤其值得关注,在美国,儿童猝死率为0.6-6.2/10万/年,其中20-25%猝死发生在运动中,这一数据可谓触目惊心。

    二、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罪魁祸首?

    心脏性猝死的原因相当复杂,常见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不明原因猝死等。

    除此之外,剧烈撞击、吸毒、酗酒、滥用药物等也是心脏性猝死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般而言,在12岁以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和原发性心电疾病占主导,18岁以上的成年人则以心肌病、冠心病和心律失常为主、竞技性运动员可能以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畸形及心律失常为主。

    三、这些人应该警惕心脏性猝死

    猝死发生迅速、后果严重,因此,如果能够早期筛查除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给予必要的监护和预防措施,可能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具有以下表现的人可能需格外警惕猝死的风险:

    (1)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2)活动后心悸、胸闷、胸痛伴活动耐量下降;

    (3)曾有晕厥发作史;

    (4)家族中有猝死患者或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LQT、CPVT等疾病患者;

    (5)长期吸烟及饮酒史;               

    (6)心电图上可见QT间期延长、Epsilon波、碎裂QRS波、Brugada波、早复极等表现。

    四、能救命的“黄金4分钟”!

    心脏性猝死救治的成功率过去美国仅为8%,欧洲为5%,这一数据在发展中国家甚至不足3%。近年来,随着公众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以及大量公共场所AED的装备与应用,在美国急救设施配备较好的地区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已升至50%以上。

    在心肺复苏的最新要求中,黄金4分钟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谓黄金4分钟,即指应该努力在4 min内开始初级心肺复苏。

    对于心脏性猝死的病人,如果能在医务人员到来之前,及时展开施救,将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所以,当我们目睹身边人突然到底、呼之不应,怀疑猝死的时候,应该迅速且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下抢救措施:

    (1)判断周围环境,将患者转移到开阔的平地上开展抢救,同伴呼叫救护车。

    (2)通过拍打、呼叫病人判断是否意识丧失,如接受过专业培训可以通过检查胸廓起伏、颈动脉搏动判断是否有心跳、呼吸。

    (3)尽早开始胸外按压,操作者两手掌重叠交叉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将胸骨下段压下5cm以上,而且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按压频率在100次/分以上。

  

    (4)开放并清理气道后开始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贴紧患者口唇外缘用力吹气,胸外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如果同伴在场可两人交替进行。

    (5)如果周围有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动体外除颤器),尽快分析心律,开始除颤。

     附:《“心脏性猝死”宣传答卷》 请各部门宣传员统计本部门答题人员名单及电子版答卷(如是纸质版也可拍照)发送至医务室邮箱yws@nssc.ac.cn ;                                         

      答题截止日期:2016年10月28日(周五)                                                                           

    医务室

  2016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