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速递(头条)

“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基础科学中心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年会在京召开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4-12-23 | 【打印】【关闭】

12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基础科学中心项目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年会在京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院士、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计划与政策局副局长姚玉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龚威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晋滨院士主持。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郭正堂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倪四道院士、复旦大学张人禾院士、北京大学朱彤院士、中国气象局王劲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于晟教授、北京大学宗秋刚教授等项目学术委员会成员和特邀嘉宾出席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毓明教授、雷久侯教授,武汉大学倪彬彬教授等项目组科研骨干及青年学者40余人参加会议。

窦贤康院士在致辞中强调了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金字塔尖”,是自然科学基金委定位最高、单项资助强度最大的人才类项目。“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将引领国际空间天气科学和空间探测新技术的发展,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成果,抢占空间科学领域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服务国家空间战略的发展需求,建成空间天气学的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姚玉鹏常务副主任充分肯定了“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效。他希望项目组进一步围绕核心科学问题进行梳理,力争取得更多、更高层次的标志性成果。

龚威副校长指出“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集聚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研究领域的优势力量,共建单位将继续努力,为推动空间科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赤院士代表项目组总结了2024年项目取得的重要进展情况。他指出,“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基础科学中心已初步建成了全链条的空间学科体系,在子午工程、中国双子极光雷达网观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具备了国家空间战略需求的自主研究能力。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申成龙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张佼佼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若灿副研究员、武汉大学徐未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宇教授分别做了亮点成果报告。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优异成绩,研讨了“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基础科学中心发展定位、科研融合、人才培养、未来布局并提出了指导意见。

与会人员合影

(供稿:天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