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5日,2024年风云气象卫星用户大会暨全国风云气象卫星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玉溪召开。会议由中国气象局、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大会主题为“构建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提升风云卫星应用能力”。来自全国气象及空间天气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500余人参加会议。作为风云气象卫星重要的参研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王树志带队,近4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期间,空间中心施建成研究员作题为“青藏高原水循环的卫星观测与模拟研究”的大会特邀报告,另有近20名科研人员分别在“卫星及载荷前沿发展技术”“空间天气应用与前沿发展”“数值预报应用与定量遥感”等分会场作口头报告,其中探测室王丽的报告“FY-4B观测下太阳质子事件的东西不对称性分析”获评优秀报告。
空间中心在风云气象卫星技术成果展上展示了微波湿度计、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空间环境监测、大气成分遥感探测等技术成果。
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自1988年起已成功发射两代四型共21颗卫星,空间中心自首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起参与相关研制任务。目前,已参与研制的载荷共52台套,包括极轨卫星36台套、静止卫星16台套。微波湿度计是风云三号卫星的重要载荷,全天时、全天候地观测全球大气温湿度的垂直分布、水汽含量和降雨量等空间气象资料,在天气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数据先后进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中国气象局GRAPES数值预报业务系统;风云三号GNOS掩星探测仪获取大气温湿压,数据在中国气象局GRAPES,以及ECMWF、德国、日本、加拿大等数值天气预报中业务应用,是我国卫星数据质量和稳定性的重大突破;风云三号GNSS-R掩星探测仪国际首次突破掩星、海反一体探测技术,首次开展北斗掩星探测,实现数据自主可控;风云三号电离层光度计填补国内星载全天时电离层-热层光学遥感探测空白,实现晨昏时刻电离层气辉信息全球分布监测;获得国内首幅全球氧氮比分布图,为空间天气扰动事件监测提供自主数据;风云三号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首次实现自主臭氧总量、NO2、SO2等大气微量成分同时探测。
空间中心参会人员合影
(供稿: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