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空间中心3项科技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4-11-19 | 【打印】【关闭】

11月19日,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空间天气日冕行星际过程建模研究”成果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中法海洋卫星新体制全球海面风场微波散射测量技术开发及应用”、“全球地磁矢量场探测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两项成果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空间天气日冕行星际过程建模研究”成果对空间天气日冕行星际过程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首次采用保证物理真实和计算高效的新算法,构建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与应用前景的空间天气日冕行星际过程三维磁流体力学数值模式,实现了观测数据驱动的太阳风暴三维数值模拟,并独辟蹊径将机器学习与数值模拟结合用于空间天气事件近地参数的预报研究,使得太阳风流相互作用区、行星际磁场极性、太阳风高速流的预报准确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模式开展的模拟研究加深了对空间天气事件的起源、传播演化、对地效应的规律性认识。这些富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工作有力推动了空间天气科学发展,被本领域国际知名学者誉为“开辟了空间天气数值研究的新纪元”。

“中法海洋卫星新体制全球海面风场微波散射测量技术开发及应用”成果面向全球海面风场测量的重大需求,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扇形波束扫描的新体制全球海面风场星载微波散射测量系统设计和定位、定标与风场反演的模型与方法,突破有效载荷系统与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提出并研制的中法海洋卫星(CFOSAT)中方唯一有效载荷,实现国际上最高分辨率的全球海面风场测量。新体制微波散射测量增加了观测视角组合、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在高风速观测、近岸风场观测方面具有优势,并在海冰、冰雪遥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全球地磁矢量场探测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成果针对全球磁场卫星探测的特点,构建了磁场矢量和标量测量相融合的测量体系,突破了相应的传感器、地面定标和在轨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获取全球地磁场数据,获得了我国首张全球地磁图,其数据应用于我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主磁场模式,并成为最新版IGRF-13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主要数据源之一。本项目填补了我国近地空间磁场科学探测的空白,并在工程技术、数据应用、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应用中取得了大量成果。

2023年度全市范围共有196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自然科学奖5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39项),技术发明奖24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20项(一等奖31项,二等奖89项)。

获奖团队代表合影

(供稿: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处)